五月天气日渐转暖,雨水增多,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易发。“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民众外出活动显著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加,容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在此提醒广大居民本月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疟疾、布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资料图)
0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4月26日召开的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处于零星散发水平,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迹象。假期旅行归来,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就医,就医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
防护措施
1.积极接种疫苗。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2.注意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
3.合理用药,按需就诊。居民感染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02
疟 疾
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常有脾大与贫血。脑型疟疾可表现为高热、寒战、昏迷与抽搐。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疟疾高度流行地区。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西等热门旅游国家均有疟疾病例报告。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的每年3000万疟疾病例,到2020年6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疟疾消除后时期,但全球还有很多国家疟疾高发流行,仍存在疟疾输入我国并造成传播的风险。近期,随着全球新冠病毒防控政策的调整,境外输入疟疾病例有所增加。
防护措施
1.避免境外感染。出国前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作好个人防护准备;在境外,穿长袖衣服和裤子,减少皮肤暴露,尽量避免蚊虫出现的高峰期,尤其是黄昏、夜晚到野外活动,喷洒驱蚊剂、点蚊香,睡觉使用蚊帐。
2.作好境内监测。回国入境时,若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及疟疾流行区旅居史,配合做好传染病排查工作。短期赴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非短期人员入境后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疟原虫检测。入境后2年内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
03
布 病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牧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乃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我省本地牲畜及其产品满足不了日常需求,从外省(区)调入已成常态,且主要来自我国北方布病重点流行区。
防护措施
1.羊只饲养、放牧、交易、屠宰等职业人群要注意日常个人防护,患病后及时就诊。
2.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
3.不吃未烧熟煮透的肉、蛋、奶等动物产品。选择新鲜、安全的动物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0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4~10月是蜱虫病的流行季节,5~7月是我省蜱虫病高发期。豫南地区是我省蜱虫病的高发地区。
防护措施
1.野外活动时作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2.感染人员管理。一般情况下无须对病人实施隔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在护理病人时应作好个人防护,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05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我省每年一般在13~15周疫情开始上升,4~6月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防护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或玩耍。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3.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06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它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随着气温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增快,加之假期外出就餐人员增多,大大提高了食物中毒的发病风险。
防护措施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品。尽量不购买散装食品。
2.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尽量每餐不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来源:河南疾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