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不少人误以为银行体系结余等同银行持有货币数量。事实上,银行体系结余只是货币基础的一部分,根据金管局定义,货币基础还包括流通纸币硬币、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银行体系结余只是银行于金管局所设户口每日进行交收兑换后的余下资金数目。
自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推动超宽松货币政策,游资充斥市场,自此多年来亦推高本港银行体系结余处于千亿元以上水平,高峰时期逾4500亿元,去年起利率正常化历程下结余数字逐步跌穿千亿元,以至最近低于500亿元水平。而在2008年金融海啸前,本港银行体系结余仅处于十数亿至数十亿元水平为主。
当银行体系结余减少,常听到有关资金流走的说法。这说法对吗?
近年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息率正常化历程之间,当美息上调,本港息率未有跟上,港美息差逐步拉阔致令套息诱因增加,美息较吸引下,市场上倾向将港元换成美元。在联系汇率制度之下,当港元供过于求,港汇跌至7.85港元兑1美元之弱方兑换保证水平,金管局便保证承接港元沽盘,银行体系结余资金从而减少,港息原则上亦因而回升,而港汇亦返回兑换范围正常水平。
然而,银行体系结余减少是否就是资金流走?其实上述所指的套息活动只是多了港元换成美元。至于资金是否流出香港,单看银行体系结余变化不等于全然反映资金流走,要看的是港元换成美元后是否真的搬离香港银行体系,还是仍然存放于本港银行。
除了银行体系结余,我们还可留意金管局提供的香港货币统计数字,尤其要观察银行存款总额是否真的有较大变化。若果套息交易活动增加,港元存款减少、美元存款增加,但银行总存款却没有减少,便未能反映大额资金已流出香港。
总存款十年增加82%
数字上看,本港银行总存款额对比2021年银行体系结余处于4500多亿元高峰时期,确有出现减幅。但我们亦需留意的是,若数千亿元属于市场游资,当进入息率正常化时期,游资规模减少同步推使息率回升,以及迈向正常化亦属应有阶段。再看本港银行总存款现约达15.5万亿元,对比十年前水平增幅达82%,本港吸资能力实属理想。
标签: